讀歷史,有一個可供探討的問題是,曾經輝煌無比的長安,從唐代以后1100多年,為何再也沒有一個王朝,在此立都建國呢?縱觀中國自古至今,歷代王朝、割據政權以及各個少數民族,曾經建立過217處都城,但這些都城,絕大部分都如曇花一現。只有長安,曾經在長達1077年的時間里,先后做過11個王朝的首都,可謂千古一城。但是這種王氣,在公元907年唐代滅亡以后,似乎就衰竭了;中間除了個迅如流星般的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外,長安從此再也無法跟王氣沾邊。難道,長安的王氣已盡?黃巢的怒擊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在多次反攻,終于攻破黃巢軍隊占據的長安城后,來自唐帝國各路勤王的藩鎮軍隊,如猛虎餓獸般,沖入了這座千年古都。據《舊唐書》記載,黃巢軍隊在公元881-883年占據長安城的三年時間里,雖然在城內到處屠戮殺人,但長安城的主要建筑,仍然“九衢三內,宮室宛然”。但是883年,來自各路藩鎮的唐軍在攻破長安城后,卻像流氓土匪一樣,開始到處搶劫,“縱火焚剽”長安城,以致整座帝都“宮室、居市、閭里,十焚六七”。輝煌壯麗的大明宮,更是燒得只剩下了含元殿。/ ▲黃巢之亂,是長安城沉淪千年的開始。經歷了這場動亂的晚唐詩人韋莊,在他的詩歌《秦婦吟》中,描寫了長安城劫后的蒼涼:/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蒼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此前,盡管經歷了安史之亂、吐蕃短暫攻占,以及朱泚兵亂,但是長安城并沒有大的損傷,在經歷簡單的修復后,到黃巢起義前,這座大唐帝國的首都,仍然“神麗如開元(盛世)時”。而黃巢之亂,是長安王氣衰落的開始。此后,長安城內外接連興起的政治動亂,將徹底毀滅這個千年古城立都的根基。唐代以后的王朝,為何不在長安立都?從唐朝末年開始,頻繁的政治動蕩與破壞,是至為關鍵的因素。從公元883年到904年,短短21年間,包括黃巢之亂在內,長安城先后經歷了四次超級打擊。在黃巢兵變后兩年,公元885年,掌握禁軍的宦官田令孜,與藩鎮王重榮、李克用爭戰失敗。在挾持唐僖宗退出長安時,田令孜下令,在長安城全城放火,以致整個帝國首都“宮闕蕭條,鞠為茂草”,“唯昭陽、蓬萊三宮僅存”。▲劇照:朱溫,是長安城的最終毀滅者。盡管此后有小幅修復,但唐昭宗乾寧三年(896),李茂貞又從岐州(陜西鳳翔)攻入長安,并在城內到處殺人放火。至此,整個長安城“宮室廛閭,鞠為灰燼,自中和以來葺構之功,掃地盡矣”。而長安城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毀滅性打擊,來自朱溫。唐昭宗天祐元年(904)正月,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據《舊唐書·昭宗紀》記載,朱溫命令長安全城軍民: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木)材,浮渭(水)沿(黃)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這座千古名城,最終被朱溫下令徹底拆毀,以營建洛陽和開封的宮室。一座古都開封的崛起,是長安的毀滅。/ 長期的動蕩政治動蕩,長安自古有之,但為何這次,卻徹底傷了元氣?縱觀長安城歷史,不算西周,從秦朝開始到西漢、西魏、北周,以及隋唐兩代,長安城屢屢遭毀,卻能屢屢重建復興。但從唐末開始的這波政治動蕩,卻開啟了長安的長期危機。唐朝滅亡后,進入五代十國,長安周邊卻仍然戰亂不斷。到后漢乾祐元年(948),趙思綰奪取長安后,與后漢軍隊進行對峙,當時,整個長安城已經從盛唐時期的百萬人口,減少到了只有十萬人。經歷后漢這場戰爭后,長安城的人口,最終銳減到了一萬多人,相比巔峰時期,長安城人口銳減達99/%。北宋初期,有鑒于開封無險可守的致命隱患,趙匡胤曾經想過先遷都洛陽,最后再遷都長安:太祖曰:遷洛未久,又當遷雍。對于自己的遷都計劃,趙匡胤解釋說:“吾將西遷者無它,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徇周(朝)漢(朝)之故事,以安天下。”顯然,趙匡胤也認識到了,長安坐擁關中平原、被山帶河的地理優勢所在。在經歷唐末、五代的動蕩之后,當時長安城已經殘破不堪,所以趙匡胤的計劃是,先遷洛陽,再往長安。但在弟弟晉王趙光義等一系列臣子的反對下,趙匡胤只能放棄了自己的這個計劃。他最后感慨地說,不遷都洛陽、長安: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的預測是正確的。151年后,北宋靖康二年(1127),南下的金兵最終攻破幾乎無險可守的開封,北宋亡國。但五代十國后的長安,也確實難以立都。北宋時,宋人由于用兵西北,以致長安一帶長期動蕩。南宋時,長安一帶又成了宋人與金人、蒙古人爭戰的前線。可以說,從883年的黃巢之亂開始,一直到1279年南宋滅亡的近四百年間,整個長安及關中地區,一直處于不間斷的政治和軍事動蕩中。長安的這個動蕩周期,甚至超過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此,長安王氣喪盡。森林的破壞政治的動蕩,只是長安王氣消失的表象。潛藏在這股長近四百年的動蕩背后的,是長安一些賴以立都的基礎條件的破壞和毀滅。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關中平原原始森林的毀滅、水資源的銳減、自然氣候的劇變,以及漕運的斷裂——只有這些,才是導致長安自唐末1100年來,一蹶不振、不能立都的根本原因。俗話說,物極必反。實際上,在做了1000多年首都后,從唐朝開始,長安在巔峰時期,就已經風雨飄搖,一系列自然生態危機,已經在撼動這個古都的根基。經濟地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消聚性衰退”。說的是一個地區發展到一定程度,由于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就會開始衰落,而長安,正是這種消聚性衰退的典型案例。▲八百里秦川的森林被砍伐,為長安城種下了生態惡果。以森林資源為例,作為中國古籍最早記載的“天府之國”,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地區,原本是沃野千里、森林密布的生態環境優美之地。但是從秦漢開始,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從城市營建到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大規模的農業開墾,已經使得關中平原周邊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當時,整個關中地區“高山絕壑,耒耜亦滿……田盡而地”。到了唐朝最鼎盛的唐玄宗時期,整個長安城周圍,已經沒有巨木可以供應采伐,以致伐木工人要從陜西,長途跋涉到嵐州(今山西省嵐縣北)、勝州(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東北)等地,才能取得營建宮室所用的巨木。對此,唐朝詩人杜牧,曾經在諷刺秦朝的《阿房宮賦》中,指古,也是話今地揭露出:/ 蜀山兀,阿房出。/ 水資源的銳減在森林資源衰竭的同時,是長安周邊水資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八水繞長安”的消失。先秦時期,關中地區由于河流、湖泊眾多,因此水源豐富,而長安周邊,更是有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水環繞,在水資源的滋潤下,關中地區農田灌溉便利,“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但是從戰國末期、秦漢開始的大規模森林砍伐,首先使得失去了森林涵養的關中地區,水資源開始急劇減少。到唐代末年,涇水、渭水、灞水等河流水流量越來越小,龍首渠、清明渠等人工渠道也相繼干涸;北宋時,“八水”中的潏水,水流量更是小到了可以淌水過河的地步。/ ▲“八水繞長安”的衰退,是長安城風水幻滅的開始。據統計,從唐宋開始,關中地區有關水清、涸竭、斷流的記載共22次。其中,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雍正六年(1728)的45年間,作為滋潤長安最重要的河流——渭河及其支流,有記載的斷流,更是達六次之多。水旱蝗災并起隨著森林的砍伐,關中地區水土流失,也越發嚴重,這就使得關中地區的自然災害頻率增大:有雨則洪水泛濫,無雨則干旱成災。據統計,自唐朝武德七年(624)至開元二十九年(741)的100多年里,長安周邊的京畿地區,共發生了20起大型自然災害。其中有10次旱災,7次水災,以及3次蝗災。陜西省氣象局根據史料記載進行統計發現,從公元前2世紀的秦朝開始,關中地區的水災和旱災,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其中唐朝中期的公元八世紀,竟然發生了37次旱災,平均每2.7年就發生一次。而關中地區這種頻發的自然災害,也使得長安城,逐步進入一個生態崩潰的大環境。▲公元前2世紀-19世紀:關中地區旱災、水災趨勢圖。據統計,在整個唐帝國289年歷史中,共有240個年頭發生水、旱、蝗等各種災害。在帝國政治清平、軍事強盛時,長安城和唐帝國尚可對付,然而當安史之亂后唐帝國的實力江河日下時,這種頻發的災害,就逐漸成為摧毀帝國的致命因素。唐朝中期以后,長安城周邊關于“關中饑饉”,“關中旱澇相繼”,“蝗災,飛天蔽日”,“饑荒嚴重,陸游餓殍,人相食”的記載越來越多。在此情況下,早在先秦時期,就因為沃野千里、擁有“天府之國”美譽的關中平原,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到唐朝中后期時,已經變成了“地迫而貧,土瘠民貧”的窮困之地。在此情況下,長安的危機,越來越迫切。/ 耕地與糧食隨著森林、水資源的日益枯竭,長安周邊氣候開始逐漸變化。這種表現,首先是關中地區大量水、旱、蝗災的發生;然后,在自然的干擾下,關中平原的農業生產也難以為繼。糧食供應,出問題了。西漢時,長安城的人口在25萬左右。到了盛唐時,長安城最高峰時期,人口達百萬之巨。與人口的急劇膨脹相比,唐朝時,長安所處的關中平原,可耕地卻越來越少。當時,由于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嚴重,關中地區的水資源日益枯竭,水利灌溉也越發衰退——據唐朝的《通典·州郡四》記載,西漢時,關中地區有灌溉農田4.45萬頃;但到了唐朝大歷年間(766-779),這個數字銳減到了0.62萬頃。也就是說,相比西漢,人口膨脹高達400/%的唐代長安城,周邊的土地灌溉面積,卻同比減少了3.83萬頃,衰減率高達86.1/%。民以食為天,沒有地,沒有糧,長安怎么生存?所以缺糧,從唐帝國誕生開始,就是一個困擾長安城的魔咒。/ ▲耕作用地日趨衰減、長期缺糧,是唐代長安城揮之不去的噩夢。由于環境破壞、自然災害頻發,關中地區可耕地越來越少,所以,長安城內需要外地接濟的糧食缺口:從唐朝初年的每年20萬石(每石42公斤,約合840萬公斤),膨脹到了最高峰時期的400萬石(約合1.68億公斤),后來雖然有所回落,但長安城每年的糧食缺口,仍然高達100萬石(約合4200萬公斤)。在此情況下,即使是在“年谷豐登”的豐收年份,唐代長安城也仍然糧食緊缺“人食尚寡”,唐朝初期、中期,唐高宗、唐玄宗就曾經因為長安城缺糧,而不得不遷到洛陽“就食”。唐中宗景龍三年(709),“是歲,關中饑,米斗百錢”,于是群臣就請唐中宗學習他的父親唐高宗,到洛陽“就食”。沒想到不恤民情的唐中宗卻發了火,說:“豈有逐糧天子邪!”唐德宗貞元二年(786),由于向長安運輸糧食的漕運道路,被藩鎮阻隔,整個長安城都陷入缺糧境地,以致禁軍發生騷動。這時,剛好有3萬斛米運到了長安周邊,唐德宗聽說后,幾乎流下眼淚跟太子說:米已至陜,吾父子得生矣。漕運的斷裂而大唐長安城的最終毀滅,以及失去立都的基礎,漕運的斷裂,是最致命的打擊。唐朝時,隨著長安及關中地區人口的不斷膨脹,以及可耕作土地的急劇減少,本身經濟實力已經大幅削弱、長期缺糧的長安城及關中地區,只能是依靠江淮一帶的糧食和財賦,來維持日益龐大的首都和帝國的運轉。當時,甚至有一個說法,供應長安的糧食運輸是:斗米斗金。從安史之亂以后,這種仰江淮為生的日子,也越來越艱難。實際上,在安史之亂以前,面對經濟中心日益東移、南遷的趨勢,唐王朝要吸取江淮地區的糧食和財賦,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當時,江淮地區的糧食、財賦,要經由黃河進入渭水供應到長安,但黃河三門峽段非常兇險,“多風波覆溺之患,其失嘗(常)十(之)七八”。▲漕運,是維系長安城和大唐帝國安危的生命線。在自然天險的阻礙之外,由于關中地區森林濫砍濫伐,水土流失嚴重,因此黃河和渭水,泥沙積屯也很嚴重,行船非常艱難。唐朝中葉以后,從渭水到長安的一些漕運水渠,甚至經常因為泥沙堵塞航運,不得不邊挖沙、邊行船。隨著水資源的日益衰竭,和部分河流、水渠的干涸,到了唐朝末年,運輸船經由渭水和漕渠行駛進入長安的記載,越來越少,幾乎完全消失。自身無力生產,又沒有漕運補充,長安作為首都的血脈,也就斷了。在自然環境的惡化之外,從安史之亂以后,日益驕橫的藩鎮,也經常阻斷江淮地區供應長安的糧食和財賦。當時的情況是,如果漕運斷了,那么長安城中的大唐王朝,就成了甕中之鱉——王朝的喉嚨,隨時會被掐斷。在此情況下,脫胎于黃巢部隊的朱溫,最終于公元904年強迫唐昭宗,遷都到更靠近江淮地區和黃河水運的洛陽,并徹底拆毀長安城,以建設洛陽。兩年后,906年,朱溫又強迫唐哀帝“禪位”,隨后朱溫即皇帝位,滅大唐,改國號為大梁。唐代長安城,最終完全覆滅。從西北到東北除了長期的政治動蕩,環境破壞、資源枯竭,以及自然氣候的變化,長安衰落和無法立都,還潛藏另外一個中國軍事政治的密碼。那就是,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不斷東移南遷,與長安所處的關中地區的衰落相比,黃河中下游的開封、江淮一帶卻越來越繁華富庶。與此同時,中國的軍事和民族斗爭中心,也從西北,逐漸轉移到了東北。▲唐代中期以后,中國的軍事中心,從西北轉移到了東北。在宋代以前,自古“戎馬盛于西北”,從秦代的犬戎,漢代的匈奴,到隋唐時期的吐蕃與突厥等,都曾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在宋代以前,中國的軍事和民族斗爭熱點,主要集中在中原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上。在宋代以前,立都長安,控制關中平原,進可以出擊西北草原和華北平原,守可以倚仗蜀道、退駐成都平原,無論是北進還是南下,長安都是中原王朝制內御外的寶地。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正是扎根于實際的軍事和政治意義,長安城在宋代以前,才能立都千年。但從唐朝中期以后,隨著東北方向的契丹、渤海、女真等少數民族的相繼崛起,中國的軍事政治地理格局,也發生了劇烈變化。在此情況下,防守東北方向的北京,其軍事、政治地理價值日益突顯。而隨著中華帝國邊疆形勢的變化,長安也逐漸從帝國的中心,淪落成了一個相對配角的邊緣地位,最終變成了中國西北的一個軍事經濟要地,如此而已。首都的東漸北移至此,長安城徹底衰落。五代時,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分別以黃河流域的洛陽和開封為首都;北宋則以開封,南宋以臨安(杭州)為都;而元明清三代,更是最終奠定了北京,作為此后800年間中國首都和軍事政治要地的基礎。/ ▲唐代以后,中國的定都,逐漸從西向東、從南向北遷移。在此情況下,中國的首都和歷史重心,逐漸實現了從西到東(長安—洛陽—開封)、從南向北(杭州—南京—北京)的東漸北移“十字架”運動。古都的幻滅在長安城和唐帝國即將覆滅前的幾十年,唐會昌五年(845),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在一個帝國日益衰殘、心情不佳的傍晚,登上了長安城內地勢最高的樂游原。他站在制高點上,俯瞰著這座千年古都,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大唐帝國和這座作為首都的城市,已經接近黃昏末日。此后,隨著五代十國及兩宋的長期動蕩,長安周邊“畜產蕩盡……十室九空”。關中地區,在宋代時,最終淪落成為“壤地瘠薄”、“土曠人稀”的“惡地”。/ ▲秦漢時作為“天府之國”的關中平原,從唐代開始逐漸衰落。后來,南宋時人李獻甫在《長安行》中寫下了,那個業已衰落不堪的長安和關中平原:長安大道無行人,黃塵不起生荊棘。高山有峰不復險,大河有浪亦已平。那座古都,最終覆滅在了,破碎的時空里。從此,再未崛起成為龍興之地。參考文獻:王雙懷:《古長安城的歷史興衰與沉浮》楊文秀:《唐長安城的衰敗——從唐詩窺其一斑》檀新林:《以詩證史——從唐詩看唐都長安的繁華》王軍、李捍無:《面對古都與自然的失衡:——論生態環境與長安、洛陽的衰落》蔡云輝:《戰爭與古代中國城市衰落的歷史考察》陳東:《唐長安城毀滅的歷史地理考察》

一百個人眼里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只股票真正的價值其實很難精確給出,但火星君今天可以給大家一個評估辦法讓你來模糊判斷手中的股票的價值:01資產、盈利與成長性指標評估最簡單的指標就是PB/(市凈率:股價//每股凈資產/)、PE(市盈率:股價//每股盈利)和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市盈率除以公司的盈利增長速度):PB的正常值是1。小于1時,越小則越可能被低估;大于1時,越大則越可能被高估。舉個例子,如果一只股票的PB為0.6,那么它就有可能被低估了。PE的正常值,盈利比較穩定的藍籌股一般在10倍-20倍之間;成長股一般在20倍-30倍之間;快速成長股則在30倍以上。舉個例子,如果一只成長股每股盈利1元錢,給它20-30倍的市盈率估值,它就應該值20-30元。PEG等于1時,表明市場賦予這只股票的估值已經反映其未來業績的成長性;如果PEG大于1,則這只股票的價值可能被高估,或者市場認為這家公司的業績成長性會高于市場預期;當PEG小于1時,要么是市場低估了這只股票的價值,要么是市場認為其業績成長性可能比預期的要差。舉個例子,當一只個股每年的利潤增長是20/%時,給出20倍的市盈率是比較合理的,如果每股收益為1元錢,那么這只股票就值20元錢。02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是通過同行業公司之間的估值進行比較來估算。比如說,同行業的兩家公司A和B,市場地位、盈利能力和成長性都相似,如果A的市值為600億,B的市值為300億,那么B就很可能被大幅低估了。而縱向比較則是通過與公司歷史估值來比較,比如說A公司歷史估值一般在15倍市盈率左右,而現在公司在基本面沒有特別改變的時候,市盈率只有10倍,那么這只股票有可能就存在低估。03預期這是對于公司未來前景的一種模糊判斷,這種方法對于高成長類的公司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于那些常年虧損的高科技公司,這類公司使用傳統的會計方法和比較方法是很難判斷公司內在價值的。這可能是投資者對于公司商業模式、管理團隊的一種個人認可,使得投資人愿意忍受暫時的虧損。比如說特斯拉,有的投資者認為它是一家可以顛覆未來的高科技公司,所以盡管它現在每分鐘虧損6500美元,可是在很多人眼里它依然是一家偉大的公司,所以它的市值仍然有459億美元。不同的估值法對應的估值預期是不一樣的,真是由于這些不同,市場才經常出現多空分歧。但不同屬性的個股用上正確的估值方法,能夠讓你看清當前市值與估值的匹配度。火星君認為,這才是科學的分析!

WED989VI458EMLOEF44EF8EF


2020年時代雜誌台南哪裡訂國際書展家庭育兒雜誌怎麼訂閱最便宜國際書展TIME美國時代雜誌桃園哪裡訂2020年探索頻道雜誌台北哪裡訂
國際書展經濟學人怎麼訂閱最便宜 2020年讀者文摘新客戶訂購價 time時代雜誌訂閱,36期殺2988?免費送time雜誌數位版、大容量隨身碟? 2020年遠見新竹哪裡訂 2020年美國商業週刊怎麼訂閱最便宜 天下雜誌+6堂tutorabc,學英文好划算?英文閱讀、口說都練到? 國際書展遠見雜誌台南哪裡訂 2020年商業周刊台中哪裡訂 今周刊週年慶省超大哪裡買2020年探索頻道雜誌桃園哪裡訂 2020年科學人南投哪裡訂 多益英文閱讀,可以只看富比士雜誌嗎?英文實力不知不覺就大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qhp5klpk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